跳到主要內容
揮別沒有章法的人生 - 第二章讀書筆記
- 金字塔結構的好處:
- 釐清思考環節的強弱項:把想法畫成看得見的圖,可輕易發現自己在思考過程中對於哪個部分比較有自信,那些部分比較沒有把握
- 方便檢視:透過視覺了解自己的邏輯結構,會比較容易檢查邏輯推論的過程
- 方便討論:和其他人一起思考的時候,也可以一起看著圖討論,確定要旨
- 金字塔結構只是一種"抽象內容",表達的形式可以是文章、投影片或摘要
- 金字塔頂端的"要旨"其實就是"你想達成的結論"或說 "你想說服別人的事情",例如:UNIQLO 應該發展蔬菜事業、周末來我家看電影吧! 等,其實就是第一章談的"議題"的結論,為肯定句,好比議題是:
UNIQLO 應該發展蔬菜事業嗎?要旨就會是:
UNIQLO 應該發展蔬菜事業!或
UNIQLO 不應該發展蔬菜事業
- 要旨 --> 主分支要旨:看到要旨後先在腦中思考"為什麼"(以說服人同意此要旨),產生的東西成為放在要旨下面的項目,稱為"主要分支要旨",意即針對此要旨所發想出的原因,承接上例,如果要旨是"UNIQLO應該發展蔬菜事業",那麼其要旨可以是"光靠現有的服飾領域很難維持整個企業體的成長" or "UNIQLO是能夠採用新手法,在困難領域獲得成功的企業" 又或者是 "蔬菜事業是可以套用UNIQLO擅長的革命性策略的領域"... 理由不限這些,可以不斷列下去,不過作者建議由於人的記憶力和專注力有限,列三到五個是最恰當的數量
- 主分支要旨 --> 要旨:相反的,從主分支要旨推到要旨,這段推演的過程稱為"也就是說..." 或是 "So what?" "因此",是由原因推得結論的過程(結論也就是你想說服別人的事情, 所以如果可以順利推得, 這一切的邏輯鏈也就完成了)
- 金字塔是由下往上堆疊,所以盡量從下面往上思考,但偶爾也要從上面往下檢視堆疊的邏輯是否正確,如果兩個方向都想得通,就沒問題.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假如"
光靠現有的服飾領域很難維持整個企業體的成長 "這個分支要旨得到支持,那麼便可以往上推得"UNIQLO應該發展蔬菜事業",這便是由下往上去推理的過程;相對的,雖然分支要旨合理,得到大家的支持,但和要旨之間的邏輯關係錯誤,那也是白搭,所以隨時確保由上往下的邏輯通順也是相當必要的事情,以上例來說,如果有一個分支要旨是"蔬菜領域並非UNIQLO 熟悉的領域",即便這個分支要旨獲得大家的支持,但他和要旨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完全相反的,則此分支要旨就無法成為支持要旨的一軸
- 金字塔結構中除了要旨和主分支要旨外,主分支要旨之下還可衍生支援要旨,也就是再將主分支要旨切割,每個支援要旨又支撐了主分支要旨,這樣的結構.當中的結構是:要旨 --> 主分支要旨 --> 支援要旨 這三層
- 把一條由上到下的推論結構稱為一根柱子,一個要旨之下必須衍生出至少三根柱子,而柱子與柱子之間必須是沒有關聯的,像支撐要旨的三根支柱一樣,如果其中一根斷了,要旨還有另外兩根柱子支撐著,仍保有其正確性,整個金字塔結構還是有說服力
- 簡言之,三個主分支必須各自獨立,談論不同的內容,在邏輯學上這叫做"MECE(Mutually Exclusive &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也就是說主分支之間的邏輯是彼此獨立的(沒有涵蓋到重覆的範疇),但這些主分支湊在一起是沒有遺漏(完整)的
- 對於一件事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去思考:
- 先設定好想要思考的議題
- 分割這個議題成三到五個小問題(副議題),例如:A事業會成功嗎? 可以衍生出"在資金方面怎麼樣?" "在人力資源方面怎麼樣?" "在產品方面怎麼樣?"
- 分別去思考這些副議題後,便會得到三個結論,這個細分之後得到的結論,就稱為"主分支要旨"
- 所有的"主分支要旨"都湊齊後,再結合它們去思考要旨,最終便能得到原本大議題的大答案(要旨)
- 注意的是一開始要旨並不曉得,是後來融合分支要旨得來的,如果本來就有要旨(答案),那就不必思考了,也就不必有議題,此時比較像是前面幾點提到的"說服"的過程
- 思考是設定問題、找到答案的過程;說服則是先設定好答案,整理原因的過程
- 金字塔結構雖然是從商用發展出來的東西,不過一般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一樣可以用它來幫助自己思考
- 人的腦力其實有限,很容易迷失在邏輯的迷霧中,金字塔結構適度地把問題切割成小問題(Divide and Conquer),使我們可以充分地掌握每個小問題,再把每個小問題思考的結論匯集起來成為一個大問題的結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