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一件事
所謂"正義",其實會隨著客觀環境的變遷而變化,例如:以前的人會認為奴隸制度沒什麼不對、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活人獻祭是為了大眾的福祉(取得神祇的庇護)... 等。
所以,一定要記得,很多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規則"其實都沒有一定,有一些可能是既得利益者的把戲,但我相信大部份都只是為了讓人們"好好的生活在一起",而不至於自相殘殺導致滅亡,或是就增加互信讓協作更有效率,試想,如果生活在一個一天到晚要防止別人騙你、搶奪你的社會,那你還會有這麼多的時間可以投入在創造更多價值嗎?每個人都沒時間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那麼人類集體的生活就進步得極為緩慢,這可能正是人類史上一大部份時間的社會寫照。
所以為了要讓很多人一起協作,我們創造了很多"虛擬的故事",例如:道德、主義、民主、法律、國家、榮譽、正義... 等等,如果這件事像自然科學那麼亙古不變、放諸四海皆準,那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爭論、抗爭、戰爭、鬥爭,我們只要做個實驗就知道誰對誰錯,事實上很多事情是隨著視角不同而有不同觀點的、也會隨著外在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
"人皆生而平等" 這件事不是個客觀的事實,其實多數的人的先天身理條件就不同,更不要說生來在社會組織中的位置不同了,這件事與其說是事實,還不如說只是"信仰",或許是基於憐憫之心產生的信仰,這一個教派的信徒想讓這個信仰成真,不論基於什麼原因(信仰或許是不需要原因的),然後或許這個信仰在當時的人類物質文明進程上,恰好碰到一個好的時間點,工業化技術導致物質可以大量被生產,所以的確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一個基礎水準以上的物質,加上科學思維、學校教育的興起,每個人開始有機會(以前機會是零)去用一套科學方法論去探索這個世界,增加自己的名聲或財富 -- 好像每個人真的平等了,能享受也能有機會去創造。
所以,下次在面對挑戰時,記得不要先拿正義去批判對方,這樣其實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我覺得只要想"怎樣可以解決眼前面對的困難" 外加 "談判桌上的大家都同意" 即可。
道德顯得抽象,我覺得更具體來說很多的道德可能都源自於"感同身受"的能力,我們不想要別人也這樣對我們,所以我們不會那樣對待他們。
所以,一定要記得,很多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規則"其實都沒有一定,有一些可能是既得利益者的把戲,但我相信大部份都只是為了讓人們"好好的生活在一起",而不至於自相殘殺導致滅亡,或是就增加互信讓協作更有效率,試想,如果生活在一個一天到晚要防止別人騙你、搶奪你的社會,那你還會有這麼多的時間可以投入在創造更多價值嗎?每個人都沒時間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那麼人類集體的生活就進步得極為緩慢,這可能正是人類史上一大部份時間的社會寫照。
所以為了要讓很多人一起協作,我們創造了很多"虛擬的故事",例如:道德、主義、民主、法律、國家、榮譽、正義... 等等,如果這件事像自然科學那麼亙古不變、放諸四海皆準,那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爭論、抗爭、戰爭、鬥爭,我們只要做個實驗就知道誰對誰錯,事實上很多事情是隨著視角不同而有不同觀點的、也會隨著外在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
"人皆生而平等" 這件事不是個客觀的事實,其實多數的人的先天身理條件就不同,更不要說生來在社會組織中的位置不同了,這件事與其說是事實,還不如說只是"信仰",或許是基於憐憫之心產生的信仰,這一個教派的信徒想讓這個信仰成真,不論基於什麼原因(信仰或許是不需要原因的),然後或許這個信仰在當時的人類物質文明進程上,恰好碰到一個好的時間點,工業化技術導致物質可以大量被生產,所以的確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一個基礎水準以上的物質,加上科學思維、學校教育的興起,每個人開始有機會(以前機會是零)去用一套科學方法論去探索這個世界,增加自己的名聲或財富 -- 好像每個人真的平等了,能享受也能有機會去創造。
所以,下次在面對挑戰時,記得不要先拿正義去批判對方,這樣其實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我覺得只要想"怎樣可以解決眼前面對的困難" 外加 "談判桌上的大家都同意" 即可。
道德顯得抽象,我覺得更具體來說很多的道德可能都源自於"感同身受"的能力,我們不想要別人也這樣對我們,所以我們不會那樣對待他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