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 -- 創業(第二篇)

第二篇: 主文


第一篇說明了我的心態
這一篇來回覆一下SH的意見
本篇將集中力氣在討論的主題上

我細讀了這篇文章
又想了一陣子(嚴格來說我想了一天)才下筆
我想盡可能把問題簡化和集中化
我覺得我#233 開頭那篇的問法不太好
可能會太讓人專注在"清晰探究"這件事上
所以我試著再敘述一次比較接近我心裡認同的模式

我心裡所想的不是像"哈佛商學院式" 的商業研究報告
那種像磚頭一樣又曠日廢時的報告已經被多數創業的實戰派所揚棄
事實上我所貼的三篇文章(影片)裏頭, 也不是在講說你的市場研究要有多嚴謹
他們都只是在問諸如下列的問題:

 1. 你該跟誰收錢? 他們基於什麼理由付費給你?
 2. 這些人可以在哪裡接觸得到?
 3. 這個問題有多困擾他們? 在沒有你的產品前, 他們會如何解決這個困擾?
 4. 為什麼人們會買你的產品? 每賣出X, 你會獲利Y, 找出你的 X 和 Y

最後一點, 可能大家公認比較困難的
也比較是"咒語"會產生的地方

 5. 市場有多大, 為何值得耕耘?
 不必有很嚴謹的推導, 但我覺得合理的推估會帶給所有人信心
 我幾乎可以跟任何人打賭一百萬元(分期), 只要你想募資 曝光 跟人聊你的東西
上述的問題應該會以某種形式被問到, 僅可能是換句話說而已
我們要怎麼面對這個問題?

基於以上所述幾點, 我想不論是SH的 我的 甚至上述文章作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我「現在」跟誰收錢,我就認為市場是什麼。"
我不知道DG如何想, 但我個人界定的市場其實就是如上述那樣單純的東西
跟你對市場的定義不同之處其實不多(我想討論的是市場的界定方式, 而非定義)
我並不想扯到學理層次去討論它(所以市場的一二三種定義我就不費神去探討)
我來創業就是想要賺更多的錢(有人反對嗎?), 所以我不希望我們瞄準的是一個無利可圖
或是近乎無利可圖的市場, 讓我們花的是訂做西裝師傅的工, 收的是 Lativ 的價錢
在我看來這是再現實不過的東西, 一點也不形而上

我反覆想了又想, 可能我們的爭論最主要的癥結點就出在第5.點
因為這就是創業的精華所在, 1. ~ 4. 談的是個案, 是1
然而 5. 談的是群體, 是 N, 這個從 1 推到 N 的過程正是創業的藝術所在
也是最容易產生意見不同的地方, 因為涉及了推論 預測
也就無可避免涉及了主觀, 但我們能不去預測嗎?
預測可能會不準, 但如果我們沒有一些主張
例如: 我們基於某些情報判斷服飾類的賣家比較多, 應該先滿足他們的需求
那就會變成什麼事情看起來都重要 都要做
然而我們只有三個人, 更糟的是沒什麼錢
我們有多少氧氣量讓我們這樣嘗試?
如果這邊發不出薪資, 我的生活費沒著落的話
我可能就必須再回到上班的日子
F 這個計畫又會再慢, 慢到時機過了
慢到大家創業的鬥志被消磨殆盡
你真的確定你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摸索?
我不確定每個人的情況怎麼樣, 至少就我這邊的情況, 沒有
創業八年來, 一年比一年感受到社會的現實
自己的親戚和另一半的親戚也常把我定位成"一個還在作夢的人"
尤其我家境並不優渥, 我現在承擔風險的能力已經不如學生時期
只要切斷生活費供應一兩個月, 我大概就得去找工作
所以如果可以動的步數是有限的, 難道我們不該把每一步都花在刀口上?

況且, 其實我們的行為裡, 其實也已經隱含了一些預測
一個最貼近的例子: 我們認為上架管理做得順手, 應該會有更多人想要用
所以我們花多一點力氣去設計這塊, 把這塊系統程式在架構之初就設計得好一點
我們去多詢問這類賣家的意見, 我們對很多"這類"賣家發了訊息(之前Wennie在做的)
這應該都基於"把這單一產品做好, 就會有更多人要用" 的想法
而我們會從我們手頭上廠商的需求去推估應該有更多類似的人想用
為此我們去找了一些人, 透過一些判斷把他們歸類成"淺在客戶", 對她們行銷
對我來說, 這就是市場預估, 只是我們還很嫩, 做的方式還不成熟, 估得比較粗
Lativ 的行銷總監早已摸透他的客戶, 所以可以估計得很準
但這不代表我們永遠都不要做, 不代表我們不要往這個方向前進
如果不放膽去測試 去假設, 我很難想像有一天我們可以佔據"某個"市場的一席之地

我對市場的澄清應該已經足夠了
我想問的是, 我們是否可以再研究得精細一點?
研究的方法更有組織一點(起碼有個紀錄)?
讓我們這些平常致力於做產品的 co-founder 參與多一點?
畢竟, 出來創業而非吃人頭路, 我也想參與產品的設計 公司走向的設計
而不是光是執行

今天的開會, 我想檢視一下我們手頭現有的"假設"
(我會稱它們為假設是因為不論多麼肯定, 還沒有證實有足夠多的用戶)
以及基於這些假設產生的待辦事項, 最後是它們的優先順序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