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談商業合作的哲學
最近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 是我朋友寫的
道出我們創業者的心情 以下摘錄重點做為日後備忘:
產品開發時,如果產品靠自己就可以直接服務客戶,也可以自己推廣,那事情很簡單,想辦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就好,如果覺得明明已經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但卻達不到預期成效,那或許是那個需求並不存在。
當你的產品是在一個產業鏈裡面才有活動空間時,例如你要做電子商務平台,你要做電子錢包服務,你要做電子書平台,你要做音樂平台,你要做團購平台,你要發行地方商圈電子會員卡,這些都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就足夠,這時你會需要在產業鏈取得合作機會。而你去開發合作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喔,你們的產品已經很完整了,那我們的合作可以從那塊去切入?」
Good Example --> 例如 Google Wallet 的模式,Google 負責技術框架和對開發者端的服務,獲利模式是廣告或是CPA,然後Google 把整個金流都留給它的合作夥伴 Master Card,之後也會有VISA 和其它信用卡支付管道,但是 Google 不會自己把所有的事做完,例如在實體商家也推行自己的電子錢,並不是 Google 做不到,而是 Google 把這個位子讓出來給它選的合作夥伴 – 「銀行」
道出我們創業者的心情 以下摘錄重點做為日後備忘:
產品開發時,如果產品靠自己就可以直接服務客戶,也可以自己推廣,那事情很簡單,想辦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就好,如果覺得明明已經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但卻達不到預期成效,那或許是那個需求並不存在。
當你的產品是在一個產業鏈裡面才有活動空間時,例如你要做電子商務平台,你要做電子錢包服務,你要做電子書平台,你要做音樂平台,你要做團購平台,你要發行地方商圈電子會員卡,這些都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就足夠,這時你會需要在產業鏈取得合作機會。而你去開發合作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喔,你們的產品已經很完整了,那我們的合作可以從那塊去切入?」
你可能會想到一些業務合作的可能,像是讓別人幫你跑單,幫你賣團購,幫你推金流,幫你談出版社,幫你搞定歌曲版權,但當你是新服務時這樣的合作效果常常不是很棒,因為你希望的合作模式沒有建立在雙贏的立場下。
你說:「明明就有雙贏阿,我有設計分潤制度給對方阿。」
但是對於合作對象而言,你的提議或許有機會讓它賺一點分潤,但除非你的新服務一開始就比對方大很多倍,否則這個分潤的收益是很小的,吸引力不大。它反而希望你去幫它的本業,對它而言這才叫做雙贏。
這種合作有時候你就必須要考慮生態鏈,把一些好的位子留給合作夥伴,選定合作夥伴後讓它們也留在核心裡面,建立自己的地盤,而非只在外圍,這時後它們的貢獻才會巨大。
Good Example --> 例如 Google Wallet 的模式,Google 負責技術框架和對開發者端的服務,獲利模式是廣告或是CPA,然後Google 把整個金流都留給它的合作夥伴 Master Card,之後也會有VISA 和其它信用卡支付管道,但是 Google 不會自己把所有的事做完,例如在實體商家也推行自己的電子錢,並不是 Google 做不到,而是 Google 把這個位子讓出來給它選的合作夥伴 – 「銀行」
對銀行體系而言電子錢包是銀行產業的未來,是它的主業,而且 Google 把這塊讓出來不跟它們爭奪這塊,所以它們之間就出現了合作的空間,銀行一定會盡力去做,因為是為了自己的金流機制繼續稱霸,Google 也會盡力去做,因為是為了自己的新產品和廣告服務,所以這樣的合作就很靠譜了。
當市場很大,當你需要合作夥伴一起開發市場,把一些核心的部份讓出給合作對象,或許比起全部通通自己做是較聰明的選擇。
留言
張貼留言